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35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50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3/10/23 15:37:3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4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2013·金考卷系列)《孙中山全集》载:“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材料反映的民族主义观实质                                                                                                       (    )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主张民族团结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可看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民族革命的认识由以汉族为主体的五族的平等、共和向成为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的转化。A、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体现了民族平等,但未体现出孙中山民族团结的民族观。故选D项。
2.(2013·浙江嘉兴模拟题)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义,促进历史进步的是                                          (    )
①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②1905年同盟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一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