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曰:“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4、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