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群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明史》载:“丁末,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政治观是( )
A、民贵君轻 B、君权至上 C、天人感应 D、天下为公
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对该记载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