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南漳县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训练(14)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2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
A .感知是先验的、第一性的 B.物质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C.形而下的扇子是具体的存在 D.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
【答案】D
26.宋词在两宋时期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固定的文学样式,它相对于唐朝的格律诗更益于自由创造发挥,也更利于音乐创作。当时社会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此津津乐道。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高
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使诗词受到全社会重视
C.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D.音乐的发展要求对古体诗的音韵格律进行改革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