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答案】C
25.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说明了( )
①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②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
③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 ④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26.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小说的世俗性 ④重商观念形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27.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考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错在“根本”两字,过于绝对。
【答案】A
28.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考点】中国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