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3
1.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谚语考查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经”的含义是指儒家的经典。科举制到隋唐时期才出现,显然A项错误;商品经济在两汉时期没有迅猛发展,C项也不符合史实;D项与本题无关。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也就是重视儒家思想,故选C。
2.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万历年间农业加强与市场的经济联系。
【解题思路】材料中反映佃农早上在田地耕田,晚上在集市卖东西,用米换银、抵租的行为;材料中未反映生产关系,排除A;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当时农民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且不符材料,排除C,故选D
【举一反三】做此类题需要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准确理解史料是选取正确答案的前提。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C. 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