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3年全国名校高三模拟历史试卷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十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711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3/5/25 11:38:21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专题十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一、选择题
1.(2013·徐州调研)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的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2.(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致国家富强……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的提示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方面的办法是平均地权。故选C。
3.(2013·广东六校联考)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D
【解析】 题干第一种观点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而孙中山则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也继承了部分传统文化;第二种人的特点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西文化的全盘否定与肯定的态度,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故D项正确。魏源是翻译了西方大量著作,向中国知识分子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洪仁玕地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资政新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方案,但不符题干所述特征;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学思想相结合,排除A、B、C三项。

……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