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案 >> 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编辑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主观简答题教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3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教案
    资源子类复习教案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68 K
    上传用户虾米
  • 更新时间2025/10/8 16:58:2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课题

课题: 《文言文阅读——主观简答试题解析  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主观简答试题的几种类型,探究解题思路与方法。

2.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锤炼语言的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高考原题及文言文主观简答试题的典型案例,掌握解题思路、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夯实文言基础,客观评价人物的思想及态度。

重点

难点

1.掌握文言文主观简答试题的几种类型,探究解题思路与方法。

2.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锤炼语言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高考精炼】

(2022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答案】①对赵国是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②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欲擒故纵,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

【解析】首先准确找到题干所涉及问题的答题区域,然后再根据要求,抓住关键词,筛选概括要点。孟尝君前往赵国先说“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打消赵王的顾虑;然后晓之以利害,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孟尝君前往燕国,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割地求秦,西借秦兵,因赵之众,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考点突破】

.考点解析

该考点是2020年山东新高考的命题新题型,符合高考文言文考纲(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对考生的理解等各项能力要求有所加大,难度也大大增加。命题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考查。

1.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侧重考查考生对人物、事件、原因、目的、条件、方法等逻辑分析能力。

3.考查考生概括、筛选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4.分值(3分)不高,但通常情况下考生想得到满分比较困难。要点一般在2—5点之间,大部分都属于一个要点1分,考生答出三个即可。

二.应对策略

1.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能力是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所以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要牢牢把握,并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巧妙迁移。

2.精准审题,明确考查类型及目的

目前高考命题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让许多考生摸不着头脑,实际上重在审题,弄清楚命题者命题的意图,考查的知识点,逐一解剖题干,确定答题思路。

例如:原因试题,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别,根据题干,具体审清哪些方面,方能准确作答,游刃有余。

再如:2021新高考Ⅱ卷第14题: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很明显,这道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原因的探究,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是两国的事情,既有后赵王石勒的原因又有祖逖的原因,二者缺一不可。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事情逻辑分析筛选概括能力的题型。

3.确定答题区域,梳理归纳文本内容

题干中会有明确的关键词,一般在文言文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关键词和题干具体要求,准确锁定答题区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例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刚毅是指吴汉坚强有毅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外战争方面;木讷意思为人质朴而不善辞令,主要体现在性格、与人的交往、应答等方面。

再如:2021新高考Ⅰ卷中题干明确指出所分析的话语位置在文末,此处暗示考生要从上文中梳理、筛选、归纳答案;2021新高考Ⅱ卷中“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需要考生在通读原文时关注关键词“边境”,其位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与“四年秋七月”之间,这就暗示考生要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的上文去寻找答案。

4.关联语境,找准作答方向

2021新高考Ⅰ卷中,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根据“君明臣直”可以知道强调君主贤明的重要性,君主贤明,大臣才能正直。文章紧接着列举了裴矩的事情,指出裴矩在隋朝虽是佞臣但却忠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变化,是因为君主。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此事例直接佐证了古人的观点“君明臣直”。

所以司马光说,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一句中“君者表也”意思是君主是表率,对于“景”的理解是重点,“景”理解错了,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想阐释君主对大臣的作用,通过后文的“景随”以及我们在《过秦论》中学过的“赢粮而景从”,可知“景”通“影”。因此本句的句意则迎刃而解,意即“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本题设两问,第二问是“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这需要考生联系上文以及作品出处进行思考。首先,文章主要讲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三个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其次,联系文章出处《资治通鉴》,此书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通过以上这两点,考生不难作答。

因此做好本题首先要根据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分析概括。

5.转换语言,规范作答

考生在作答时如果仅仅复述原文的语句是难以获得满分的,必须根据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转换。

2021新高考Ⅰ卷中“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问的是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如果直接翻译为“君主是表率,臣下是影子”,则是答非所问。答出此句的道理则需要考生将对本句和前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的理解相结合,此句司马迁是想表达君主起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据此,可以将答案组织为:君主是表率,臣下就像是君主的影子,臣子会根据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因此新高考Ⅰ卷的参考答案如下:

1.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2021新高考Ⅱ卷中,如果把原文按照相关答案直接翻译或者原文照搬,不但啰嗦,而且没条理,因此可以分句进行大意概括。将“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概括为祖逖多次派兵攻打后赵,导致后赵戍守边关归顺祖逖的人太多,边境日渐狭小。将“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概括为后赵石勒对祖逖采取的一系列示好行为以及要求通史互市。将“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概括为祖逖没有将这件事向上呈报,而是任其互市,从中获利,并且禁止诸将侵犯后赵百姓。通过对上述原文内容的概括,考生不难组织答案。新高考Ⅱ卷的参考答案:

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史及互市。

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的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作答。

三.试题类型

1.原因探究类

2.体现表现类

3.方法策略类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