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重视区分“公”与“私”,追求“直”与“学”的均衡。这些是修己安人的前提,也是解读《论语》的关键。抓住关键,可以避免误读与不必要的争论,也有利于把握《论语》的文化使命与时代价值。
中国向来重视“学”,从教的角度看,“学”是言传身教,动口又动手;从学的角度看,则是“仿效”。可是,最迟从东汉开始,人们释“学”为“觉悟”,不言“仿效”而强调其后果。直到朱熹出现,这个义项才被重新提及:“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时仿效与改正,是孔子之“学”的要义,也是解读《论语》的关键。他希望通过“学”而“克己复礼”,完善自我,重建已经崩坏的礼乐制度。后人将“学”片面理解为“诵习”,就无法把握《论语》的脉络,只能见到碎金而难睹全璧。
解读《论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直”。顾梦麟将其解作“当下本念”而非“第二念”,较切合文意。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直”即本能。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主张用装模作样的仁爱对待自己怨恨的人,也不愿为公德而抛弃私德。逻辑非常清楚,私德优先,然后讲公德。孔子的“直”就是《大学》中的“诚其意”。不自欺者忠于内心,这是“诚”的第一义,属于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