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2022届广东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5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高考模拟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444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2/5/24 15:24:22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照L.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体现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于世界的解释和态度。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了“风”这一汉字,并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赋予“风”字繁多的衍生义、派生义、象征义、假借义、隐喻义,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风”字构成的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语义场”。
风”的本义指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即刮风下雨的“风”、风吹日晒的“风”。殷商卜辞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记载,表明我们的古人对风的习性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风有空间性,即“八方之风”;民有时节性,即“四季之风”。不同方向、不同李节的风性质不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盛衰、损益也大为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揣摩和理解。《康熙字典》中就曾收录了形容小风的“飕”、形容微风的“飗”、形容缓风的“韪”、形容高风的“飕”,以及形容不同民声的“飒”“飕”“贬”等文字。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无疑要远远胜过现代城市商住大楼里的“白领”。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