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4*2=48分)
1.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3.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4.“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