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文中“盖泥法”的原理与下列相同的是( )
A.活性炭净水 B.用漂白粉漂白织物
C.除去KNO3中的NaCl D.除去河水中泥沙
解析:选A。文中“去土而糖白”指固体土吸附糖中的色素,所以“盖泥法”的原理与活性炭净水的原理相同,A项正确。
2.下列对于各种物质的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硅胶用作袋装食品的吸氧剂
B.二氧化硫用作纸浆的漂白剂
C.Al(OH)3可添加到塑料中做阻燃剂
D.ClO2是一种比Cl2更安全的自来水消毒剂
解析:选A。硅胶有吸水性,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A不正确。
3.A、B、C是所学过的三种单质,A、B、C及其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B、D、E、F的水溶液呈酸性。若D+C―→E+F且常温下只有B为气态,则A、B、C分别为( )
A.Fe、Cl2、Cu B.Fe、Cl2、H2
C.Cu、Cl2、Fe D.Fe、Cl2、Mg
解析:选A。 B单质水溶液呈酸性,且常温下为气态,则B为Cl2,结合转化关系可推出,A、B、C、D、E、F分别为Fe、Cl2、Cu、FeCl3、CuCl2、FeCl2,A项正确。
4.下列关于C、N、S三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
B.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C、N、S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加热条件下,碳、硫单质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
解析:选C。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A正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B正确;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N、C、S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氢化物稳定性:CH42S3,C错误;加热条件下,碳、硫单质都能与强氧化性酸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D正确。
5.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或目的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或目的
|
A
|
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溶液呈红色
|
红砖中含有氧化铁
|
B
|
将CO还原Fe2O3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盐酸溶解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
黑色固体中没有Fe3O4
|
C
|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H2SO4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
D
|
向某溶液中加入K3[Fe(CN)6]溶液,溶液变蓝色
|
原溶液中含有Fe2+
|
解析:选A。B项中CO还原Fe2O3得到单质Fe,即使有Fe3O4,其溶于盐酸后产生的Fe3+与Fe发生反应:Fe+2Fe3+===3Fe2+,加入KSCN溶液也不显红色,错误;C项中NO(H+)具有强氧化性,而Fe2+具有还原性,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Fe3+生成,遇KSCN溶液呈红色,无法证明该Fe(NO3)2试样是否变质,错误;D项中用K3[Fe(CN)6]检验Fe2+,现象是生成蓝色沉淀,错误。
6.为测定NaCl、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通过测量反应前后②和③装置质量的变化,测定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中可以依次盛装碱石灰、无水CaCl2、碱石灰
B.硬质玻璃管加热前,应关闭b,打开a,缓缓通入空气,直至a处出来的空气不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止
C.若将①装置换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气瓶,则测得的NaCl含量偏大
D.实验过程中一直通入空气,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空气
解析:选C。根据实验目的和装置的连接顺序可知,装置①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可以使用碱石灰;装置②吸收Na2CO3·10H2O和NaHCO3分解生成的水蒸气,可以使用无水CaCl2;装置③吸收NaHCO3分解生成的CO2,可以使用碱石灰,A项正确。实验前必须将装置中的水蒸气和CO2赶尽,避免影响测定结果,硬质玻璃管加热前,应关闭b,打开a,缓缓通入空气,直至a处出来的空气不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止,B项正确。若将A装置换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气瓶,则会增加水蒸气的质量,使测得的Na2CO3·10H2O和NaHCO3的含量偏高,NaCl的含量偏低,C项错误。实验过程中一直通入空气,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空气,使残留在装置中的CO2和水蒸气完全被吸收,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