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总分80分)
1.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 )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2.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3.19世纪70年代,中国蚕丝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生丝质量低劣引发外国丝商的强烈不满。外国丝商发出警告:“除非在这两方面(包装和质量)采取改进措施,否则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而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