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氯气作水杀菌消毒剂
B. 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 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 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Cl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杀菌消毒,有化学变化;
B、硅胶的内部为纳米级微孔结构,其表面存在大量羟基,通过分子间的相互引力,羟基与空气中的水分子亲和,从而实现吸水,无化学变化;
C、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达到漂白作用,有化学变化;
D、蚊虫叮咬时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肥皂水呈碱性,可以和蚁酸反应,能够中和蚁酸,有化学变化。
答案选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分类思想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A. 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淀粉、纤维素、油脂均属于天然高分子
C. 根据丁达尔现象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A.同一反应中,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臭氧和氧气之间的转化,故A错误;B、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根据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不是根据丁达尔现象分类的,故C错误;D、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可以是两性氧化物如 Al2O3,故D正确;故选D。
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以下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错误的是
A.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诗中包含了丁达尔现象
B. “甘之如饴”, 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C.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这段记载中涉及分解反应
D. “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制玻璃的某成分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唐),雾为气溶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
B. 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B项错误;
C. 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项正确;
D. 制玻璃原料有石灰石、碳酸钠和石英,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主要原料,D项正确;
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