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探测射线的方法 第4节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了解探测射线的几种方法,熟悉探测射线的几种仪器。
2.知道核反应及其遵循的规律,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3.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学与生产领域的应用,了解辐射过量的危害。
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探测器材的设计思路: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气体或液体电离,以这些离子为核心,过饱和蒸气会产生雾滴,过热液体会产生气泡。射线中的粒子会使照相乳胶感光。射线中的粒子会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
1.威耳逊云室
其结构为一个圆筒状容器,上盖透明,底部可以上下移动,相当于活塞。实验时先往容器内加入少量酒精,使容器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气,然后迅速下拉活塞,气体迅速膨胀,温度降低,酒精蒸气达到过饱和状态。粒子穿过该空间时,沿途使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成雾滴,于是显示出射线的径迹。
2.气泡室
与云室原理类似,只是容器里装的是液体,并控制里面液体的温度和压强,使温度略低于液体的沸点。当气泡室内的压强突然降低时,液体的沸点变低,因此液体过热,粒子通过液体时在它周围就有气泡形成,显示出粒子的径迹。
3.盖革-米勒计数器
它的主要部分是盖革-米勒计数管,外面是玻璃管,里面有一个接在电源负极上的导电圆筒,筒的中间有一条接电源正极的金属丝,里面充入惰性气体以及少量酒精或溴蒸气。当射线进入管内时,会使管内气体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再与管内气体分子碰撞,又使气体电离,产生电子……一个粒子进入玻璃管内就会产生大量的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正离子到达阴极,电路中形成一次脉冲放电,电子仪器把脉冲次数记录下来。
二、核反应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了氧的一种同位素,同时产生一个质子。
(2)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7N+He→H+O。
3.遵循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三、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1.放射性同位素的定义: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
(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经过α粒子轰击的铝片中含有放射性磷P。
(2)发现磷同位素的方程:He+Al→P+n。
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应用它的射线。
(2)作示踪原子。
4.辐射与安全:人类从来就生活在有放射性的环境之中,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空气、用具等的污染。
判一判
(1)根据放射线在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的长短和粗细,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把云室放在磁场中,根据带电粒子运动径迹的弯曲方向,还可以知道粒子所带电荷的正负。( )
(2)书写核反应方程时不能用等号,是因为核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且箭头“→”表示反应进行的方向。( )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自发进行的,反应前后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
(4)γ射线探伤是利用γ射线的电离能力。( )
(5)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比天然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长。( )
提示:(1)√ (2)√ (3)× (4)× (5)×
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