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史记》记载,汉代的商业都会在今天河南省的有7个,河北、山东、山西和安徽各2个,陕西、湖北、江苏、广东各1个。汉代商业都会之多反映出( )
A.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材料反映的商业都会之多,说明了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商业都会主要是在河南省;C项以偏概全,商业都会的出现只能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认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没有反映城市自身功能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A
2.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解析:据材料“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唐朝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年逐利西复东”反映了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但这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人好逸恶劳,故C项错误;“商人赋税沉重”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3.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商人与诸侯交往信息不符;地主阶级的信息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D项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才受到推崇。
答案:B
4.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解析:由长安限制“市”的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性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解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基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
答案:C
6.(2019·天津卷)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由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说明当时武城县文化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武城县集市贸易的繁荣,并非强调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繁荣,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武城县集市繁荣的情况,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