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
5.(2020·嘉兴教学测试)“终养”是指古人辞官奉养父母至祖父母寿终。据载,乾隆年间谕令,既不迎养、又不呈请终养年迈父母的官员,定以处分。该谕令所蕴含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选官制度
解析:选B。西周分封制度是关于如何进行政治权力分配的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及祖父母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注重家族成员伦理关系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及祖父母的伦理观念吻合,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及祖父母无关,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及祖父母无关,故D项错误。
6.(2020·嘉兴选考模拟)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D.“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解析:选A。材料“君权宗法化”,指代宗族血缘关系,“文王”“本支百世”体现了君权、宗族色彩,故A项正确;“周公吐哺”体现的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故B项错误;“赴赳武夫,公侯腹心”反映了武士与公侯的关系,故C项错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描写了女子出嫁,是家庭和睦昌盛的景象,故D项错误。
7.齐厉公残酷暴虐,贵族们发动政变,拥立已去世的胡公之子,杀厉公。其间,胡公之子也战死了。贵族们就拥立厉公之子为国君,称齐文公。这反映了当时( )
A.宗族势力能左右政权的更迭
B.小宗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
C.贵族政治逐步取代官僚政治
D.齐国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贵族可以废立君主,而当时齐国的贵族相对于齐国国君来说,是小宗,属于宗族势力,故由此可以得出宗族势力左右国家政权更迭,故选A项;材料中的斗争发生在大宗与小宗之间,即齐国国君与齐国贵族之间,而不是小宗之间,排除B项;当时尚未出现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出齐国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
8.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鲁哀公、齐威王等。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嬴政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独尊 B.废除宗法制度
C.削弱贵族政治 D.强化政权合法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可知,嬴政废除谥法是为了凸显皇权至上,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废除谥法关联不大,排除。
9.(2020·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地名。弄清这些地名的古今对应有助于我们的历史解释。下列古地名(划横线部分)与今地名对应错误的是( )
A.西周时期,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于宋地(今商丘)
B.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因位于临淄稷门而闻名天下(今淄博)
C.秦朝平定岭南地区后设置南海等郡以加强管理(今海南)
D.唐朝高僧玄奘历经十几年到天竺带回多部佛经(今印度)
解析:选C。西周分封殷商旧贵族微子于宋,在今河南商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约在田齐太公时,设置了学宫,因为学宫靠齐都临淄的稷门而设,得名“稷下学宫”,临淄即今淄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海郡是秦朝时期设置的郡,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