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学三大观点的应用
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如图2—6—13所示,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1 kg和m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 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图2—6—13
(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解:(1)滑块A和B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B与木板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木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3,A、B、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A、aB和a1,在物块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f1=μ1mAg①
f2=μ1mBg②
f3=μ2(mA+mB+m)g③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AaA④
f2=mBaB⑤
f2-f1-f3=ma1⑥
设在t1时刻,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设大小为v1.由运动学公式有v1=v0-aBt1⑦
v1=a1t1⑧
联立①②④⑤⑥⑦⑧式,代入数据解得:
v1=1 m/s⑨
(2)在t1时间间隔内,B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
sB=v0t1-aBt12⑩
设在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对于B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1+f3=(mB+m)a2?
由①②④⑤式知,aA=aB;再由⑦⑧可知,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的速度大小也为v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2.设A的速度从v1变到v2所用时间为t2,
根据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v2=v1-a2t2?
对A有v2=-v1+aAt2?
在t2时间间隔内,B(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1=v1t2-a2t22?
在(t1+t2)时间间隔内,A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A=v0(t1+t2)-aA(t1+t2)2?
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和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0=sA+s1+sB?
联立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得
s0=1.9 m.
2.(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竖直面内一倾斜轨道与一足够长的水平轨道通过一小段光滑圆弧平滑连接,小物块B静止于水平轨道的最左端,如图2-6-14(a)所示.t=0时刻,小物块A在倾斜轨道上从静止开始下滑,一段时间后与B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当A返回到倾斜轨道上的P点(图中未标出)时,速度减为0,此时对其施加一外力,使其在倾斜轨道上保持静止.物块A运动的v-t图象如图2-6-14(b)所示,图中的v1和t1均为未知量.已知A的质量为m,初始时A与B的高度差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计空气阻力.

图2—6—14
(1)求物块B的质量;
(2)在图(b)所描述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物块A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3)已知两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在物块B停止运动后,改变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然后将A从P点释放,一段时间后A刚好能与B再次碰上.求改变前后动摩擦因数的比值.
解:(1)设物块A和物块B发生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A、vB,弹性碰撞瞬间,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