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政治:德国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激起民众的愤慨。
2.开始: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思想主张
(1)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意义
(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人文主义的体现: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瑞士——加尔文改革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思想主张
(1)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主张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3.意义
(1)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宗教改革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家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欧洲新教的建立与维护
?探究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史料一(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史料一中主张虔诚信仰和阅读《圣经》,认为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诉求:批判神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