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措施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
|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特征
|
包产到户
|
意义
|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后,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
(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教材拓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第二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是通过简政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20世纪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一,分析农村生产责任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