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表现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一、 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点
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同点
(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
(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
(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