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三、理学的发展
1.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