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营企业建立并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朱汉国《新中国经济史研究》
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实践
1.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背景: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的发展心态。
②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③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④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中共中央的调整
①措施:1960年冬,中共中央首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经济建设成就
①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②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2.“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基本状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①出现起色:周恩来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②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全面整顿经济。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