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
(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缴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主要土地制度
(1)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
(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四、水利事业的进步
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