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点 “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及认识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年)
探究:(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怎样理解这一方针的实质?
[提示]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目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爱国力量,繁荣人民文艺事业和提高科学工作水平,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
史料二 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
——邓小平(1979年10月)
探究:(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双百”方针得以恢复的时代原因。
[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双百”方针自身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贯彻“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
“双百”方针的贯彻
(1)遇到的问题: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解决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②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3)经验教训
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②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
③“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达的方针。
④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⑤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考点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著)
(1)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4)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1)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1)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