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局部战争类型的分析
超级大国和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直接挑起或操纵的战争,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印巴冲突、中东战争。
发达国家集体制裁区域霸权国家,如海湾战争。
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如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朝鲜抗美救国战争等。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的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波黑战争问题。
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爆发的战争。
大国霸权对弱小民族的战争,这是对弱小民族内政的干涉,如科索沃问题。
以上战争,很大程度上与美苏两极体制有关,同殖民主义遗留的问题相关,同霸权主义、边界和领土、宗教和种族等历史瓜葛相连,战争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大国的态度对局部战争的影响举足轻重。
二、局部战争的特点
1.战争与政治联系更加直接:在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受政治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
2.局部战争的有限性: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规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时间有限,力争避免旷日持久;空间有限,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
3.局部战争爆发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力求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成果,不致使事态无限制地扩大。
4.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现代局部战争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科学技术越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高技术性也随之增强。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对当今我国内外政策的启示
1.对我国内政的启示
(1)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必须谨慎处理。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更是应该把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穷兵黩武的政策害人害己。
2.对我国外交的启示
(1)应重视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搞霸权主义,推动地区互信与合作,实现和平崛起。
(2)应坚决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倡导以和平方式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端、矛盾冲突。
1.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
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解析 (1)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