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医人”到“医国”
1.改良主义思想:1889年,孙中山写了《致郑藻如书》,试图进行乡村改革,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写了《上李鸿章书》,希望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2.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孙中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
二、民族、民权、民生
1.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三民主义的发展:1917年孙中山以俄为师,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意义: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描绘了孙中山心目中中国现代化的前景。
[特别提醒]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保障。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
三、建立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特别提醒] 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具形式,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四、愈挫愈勇
1.实业救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全力倡导民生主义,从事实业救国。
2.二次革命: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掀起“二次革命”。失败后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3.护法运动
(1)原因:1916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2)经过:发动两次护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特别提醒]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也促使孙中山开始寻找新的革命道路,考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伟大改变。
五、《建国方略》
1.“孙文学说”部分,提出行易知难理论,鼓动革命党人和广大国民继续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实业计划”部分,提出振兴实业、全面开放、充分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系统完整的现代化规划。
3.“民权初步”部分,旨在教育国民学会民主、集会、结社,以“会社”为阵地,参政议政,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初步尝试。
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促成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迅速兴起。
2.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发表《北上宣言》: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强调三民主义是解决国家问题的基础。
4.逝世: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特别提醒] 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一是必须动员和发动工农群众,依靠工农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二是必须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相结合,联合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斗争。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在民族危亡之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不惧个人安危,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翻了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辛亥革命后,为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3)孙中山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先进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
, [学生用书P37])
认识和评价三民主义
史料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①所持主义,②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是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