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新制度
|
背景或目的
|
内容
|
作用
|
官吏俸禄制
|
吏治黑暗,
贪污成风
|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
|
使吏治有所好转
|
均田制
|
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
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三长制
|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
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
租调制
|
配合均田制
|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荒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深化改革的条件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经常受到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
[深度点拨]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后期风俗文化改革
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深化点拨]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