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变法的主观条件
1.早年立志: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丞相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卫鞅,魏惠王不予理睬。
3.弃魏投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卫鞅受到重用,主持变法。
[深度点拨]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思考: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提示 (1)“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
(2)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称霸大业,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将法家思想奉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深化点拨]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经济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限制工商业。
3.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易混易错]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军事、政治等措施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名师点拨]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1.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2.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
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的措施
史料一
史料二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②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商鞅变法的规定
①体现出商鞅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方面。
②指商鞅变法打击“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
(1)史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进行军事改革。
(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 措施:军功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