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点拨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3.影响
(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
3.概况
(1)洋务派
①主张: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即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②活动:掀起洋务运动
③代表人物:中央有奕䜣,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主张: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
②表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
③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概念阐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评价
(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易混易错 洋务派和顽固派主张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主张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洋务派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而顽固派则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局限和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
①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