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
(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
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思想主张
(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
(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 “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
(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心学的集大成者
(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2)王阳明借鉴佛教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3.心学的流行
(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
(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
(3)王阳明的主张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心学很快流行起来。
【易错提醒】
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