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原因
|
核心内容
|
意义
|
土地改革
|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
农业合作化
|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对点训练】
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解析:选A。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个体经营、集体经济,故选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不能体现经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按劳分配是分配原则,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
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
(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4.认识
(1)中共非常重视工业化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确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对点训练】
2.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月-6月升到了43.8%。此变化说明( )
A.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