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3.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C.强化了儒学的价值观念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4. 湖北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5.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