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3、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荀子这一主张 ( )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4、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B.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5、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 )
A.“兼爱”、“非攻”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
6、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 (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7、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认为民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