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25.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表1是刻石部分内容。
表1
内容
|
刻石名称
|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
泰山刻石
|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
之罘刻石
|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
碣石刻石
|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
会稽刻石
|
据此可知,秦朝
A.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B.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26.唐中后期,官府在雇募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7.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28.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29.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
A.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 B.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
C.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D.敌后抗战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