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 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 B. 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
C. 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 D. 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
2.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些记载说明( )
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 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
C. 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 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3.《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入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C. 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6.《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7.《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