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作者意在说明
A. 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 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 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说明《春秋》改变了史学研究功能,可见,孔子修订《春秋》主要目的是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故D正确;根据“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可知,材料不是强调《春秋》的史学记载价值,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法审判问题,排除C。
2.《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猜测。这表明
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所述为2017年对摩崖石刻的研究论证证明了史书记载的《封燕然山铭》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用于研究历史,B说法正确;A“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的说法不准确,且与材料无关,排除;文献史料也可以反映真实的史实,是价值不一定比实物史料低,C不正确;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可以通过考古研究加以佐证的,D不正确。
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应采用多种史料相互印证等。
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