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表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亿亩)
|
人均耕地(亩/人)
|
1650
|
1.0—1.5
|
6.00
|
6.00—4.00
|
1750
|
2.00—2.50
|
9.00
|
4.50—3.60
|
1850
|
4.10
|
12.10
|
2.95
|
上表表明清朝该时期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 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 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5.“物勒工名”制度是指在手工业产品上刻记制造者、制造机构等。西汉时勒名内容详尽而丰富,东汉中期后关于“工名”的内容日益简化,刻铭中常带有吉祥语和价钱语,而以“某氏”为标记的私工作坊器物大增。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官营手工业衰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强化 D.经济政策的调整
6.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7.“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8.下面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