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二、主要思想观点
|
代表
|
哲学观
|
认识论
|
道德观
|
|
二程
(程颢、
程颐)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
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
|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
|
朱熹
|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陆九渊
|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
王阳明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致良知”“知行合一”
|
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
|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