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
(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警示]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知识点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
(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主要
矛盾
|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主要
任务
|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