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
1.背景
(1)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
(2)美苏实力变化
①苏联:实力进一步增强,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②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实力有所削减。
2.表现
(1)缓和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主张。
②在外交上,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并与联邦德国建交。
③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紧张:1962年,苏联向古巴秘密运输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二、尼克松主义
1.背景
(1)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扩张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谴责,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
2.含义
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把新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即“尼克松主义”。
3.内容
(1)美国将信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
(2)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对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援助。
(3)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4.实质
是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
5.表现
(1)美国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外交的主要手段,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
(2)尼克松主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美国的国际政治环境。
①使越南战争实现“越南化”,缓解了国内困境。
②在中美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双方关系。
③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
④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三、美苏“缓和外交”
1.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