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们认为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违背了春苗冬狩的做法,暗含对鲁桓公的批评,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2.《尚书》载:“臣下不匡,其刑墨。”《礼记》载:“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物原》载:“周宣王时的史籀始墨书于丝绸。”这些记载表明( )
A.古代制墨技术高超 B.墨的用途较为单一
C.我国用墨历史久远 D.周代书写材料广泛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刑墨”“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墨书于丝绸”等信息可知墨的用途广泛,还可知我国用墨历史久远,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涉及墨的用途广泛,并非是古代制墨技术高超,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物原》涉及周宣王用墨书于丝绸,没有涉及周代书写材料广泛,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中国“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所产生的第一流科学家竟占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38%”。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成就斐然的主要原因是( )
A.受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B.政权林立、战乱纷争,促进火药武器的问世
C.与封建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息息相关
D.学者提出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社会实践
解析:选A 材料“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是指两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火药用于战争是在唐末,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故C项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产生的,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