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依凭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这份电报( )
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
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
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解析:选B。根据“1946年2月22日21时”“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等信息可知,乔治·凯南认为美苏同盟关系终将破裂,他的这份电报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B项正确。
2.(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联考)1949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与1948年相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制造业产出总额1949年增加13%,1952年则增加3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战后欧洲分裂局面尚未出现
B.马歇尔计划成功实施
C.美苏两极格局尚未正式确立
D.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启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获得较快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极大地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A项错误;C项不是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启,D项不是西欧经济在此之前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
3.(2018·广西柳州联考)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彼此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夺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解析:选C。题干列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三次事件,这三次事件都因当事方的妥协与克制,避免了矛盾全面激化,C项正确。一方的妥协与克制,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A项错误;美苏关系以对抗为主,缓和是相对的,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4.“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去使另一个国家相信,它在推行它的计划的时候不会走得太远;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材料中“事件”( )
A.造成德国分裂 B.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C.引发朝鲜战争 D.反映两大阵营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