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们的共同见解是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2.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解析:选C。据材料商鞅在否定儒家时只是说儒家“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天下”,故A项错误;据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思想,二者并没有融合,故B项错误;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化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