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解析:选B 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故A项错误;宗藩体制体现了华夷关系,而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大清大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被迫签订承认英国在华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故B项正确;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2.(2019·贵阳摸底)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 )
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
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
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
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选B 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没有取得和英国平等协商的地位,故A项错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控制中国,故B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处于外国侵略的境地,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导致签约流产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不是侵犯国家主权,故不能体现出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