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依据汉代文献和秦汉简牍,统计出商品有300多种,归纳为24个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小农需要购进的商品,如牲畜类、陶器类、药物类、调料类等等。材料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
A.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推动庄园经济的出现
C. 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D. 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所说:“24个行业”的“300多种商品”,“不少是小农需要购进的商品”,可知小农生产生活需要,即“市场”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小农本身具脆弱性,面向市场不利于规模的扩大,难以发展成庄园,B项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才导致小农经济的出现,C项说法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重农抑商会限制小农与市场的联系,D项不正确。
【点睛】有效利用材料意图与关键字,运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正确分析相关问题。
 
2.如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年份 | 所占比重(%) | 就业总人数(万人) | 
        
            | 第一产业(农业) | 第二产业(工业)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 1850 | 55 | 24 | 21 | 1580 | 
        
            | 1875 | 49 | 30 | 21 | 1860 | 
        
            | 1900 | 38 | 37 | 25 | 2550 | 
    
 
 
A. 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 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 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850---1900年德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越来越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B选项正确;这时期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并不能说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德国各经济域就业比重的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而是体现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