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秦暮楚”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当时秦楚两国相互对抗,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安全,时而倾向秦国,时而倾向楚国。这个成语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有
A. 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确立
B. 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C. 学在官府,向学风气兴起
D. 各种学术流派兴起,纷纷著书立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朝秦暮楚”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的情况。士阶层活跃是井田制和分封制日趋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的变化,排除A;士阶层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反映了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排除C;有的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针对社会动荡,士阶层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的看法,故选B。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 知之为知之
B. 因材施教
C. 学而不思则罔
D. 有教无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而在教育上,孔子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人人不分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种思想相互矛盾,D项正确。知之为知之是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学而不思则罔是指读书及学习方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