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对于中国历史还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分六个框目对先师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讲述。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孔子的主要活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个大的方面“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其实就是对教材第一个框目“自幼勤奋好学”的处理。本目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1)出身寒微,自强不息。(2)勤奋好学,终成大才。
第二个大的方面“孔子的主要活动”,主要涉及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1)兴办私学。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把握:①首创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③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④“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⑤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
教学成果。(2)创立儒学。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正名”;二是“仁”的思想。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从联系的角度进行讲授。①“正名”,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周礼,从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②“仁”,就是“以德治国”“克己复礼”。(3)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13年,但终不得用。此处教师应该点拨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利于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得不到推广。(4)整理古籍。①首先知道孔子所整理的六部古籍;②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六部经书的内容作大致了解;③教师点明孔子整理这些经书的深层次原因——将其作为治国救民的重要工具;④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点拨“六书”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