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2)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等政策。
(3)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的“一化三改造”政策等。
(4)美国罗斯福新政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现代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5)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英美法德等国的工业化道路。
(6)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7)现代中国从“一五”计划到新时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工业化建设。
[拓展延伸]
1.近代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的观点
(1)英法美的“内生型”模式。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2)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西方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由此可见,费正清把西方的冲击视为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中国近代化的“双元”模式。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一书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地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