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4)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教育方针
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实施措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②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新建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果
①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特别提醒] 社会主义教育起步的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阶段,为国家造就了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
(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
(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表现
(1)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2)教学体制: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
(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3.影响
(1)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易错提醒] “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举措。